• 全国首家实施分类教学
  • 1
  • 1
  • 1
  • 1
  • 1
  • 1
当前位置: 重庆赏识赢教育 > 教学中心 > 问题孩子关于少年儿童的亲情缺失问题

关于少年儿童的亲情缺失问题

来源: 作者:
  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特别需要亲人的关怀和亲情的关爱。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广泛地存在着亲情缺失问题。亲情,是亲人的依恋和关爱,是真情的奔放和涌动,是爱的传递和延续。人们不能因为要维系亲情而放弃工作,也不能沉醉于亲情中而忽视生活的其他方面,重要的是正确地面对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要紧的是留意自己是否忽视了亲人的感受,关键是要处理好钱与情的关系,分与合的关系,取与舍的关系。
  
  关键词:少年儿童亲情缺失
  
  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特别需要亲人的关怀和亲情的关爱。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广泛地存在着亲情缺失问题。这里面既涉及到教育问题,也涉及到伦理问题;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由亲情缺失而引起的问题
  
  亲情,是人的一种天性,是由血缘关系凝聚成的爱,是爱与被爱者之间最特殊的表达方式。父母亲对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的亲情则包含着对其知识的教育,心理的引导和对其社会知识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亲情缺失,则有可能给孩子的教育造成缺损,给他们的心理上造成缺憾,给社会留下隐患。
  
  1、由亲情缺失引起的教育缺失。在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人都经历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能使人从中学到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方法;学校教育能增加人们的知识;而家庭教育则能使人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人的启蒙教育在家庭,道德教育在家庭,人伦礼仪教育更是离不开家庭。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里,有许多人往往习惯于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其他亲友照顾,在这个过程中,严重地存在着亲情缺失的问题。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生物是在不断地进化的,人类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着,孩子比父母亲接受新事物更主动一些,相互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祖父母与孙子或者孙女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他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态度有着更大的差异性。由此有可能带来相互之间在交往和沟通等问题上的障碍,在很多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要做到相互理解和相互谅解也就更难了。而间接的亲情关系,又使得老一辈人对隔代人采取迁就、放任、放纵、溺爱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农村,有些家庭则干脆不让孩子读书,让他们帮着爷爷奶奶做农活,等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也出外打工挣钱。由亲情缺失引起的教育缺失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未来人口的质量,为人父母者是该好好地想一想,如何“救救孩子”了!
  
  2、由亲情缺失引起的逆反心理。没有父母照顾和呵护的孩子难得有快乐,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无论别人怎样疼爱孩子,可在孩子的心里却总难体会到父母的那份关爱和温暖。父母有舔犊之情,子女有依偎之恋,舔犊者宁舍口中之肉来喂养嗷嗷待哺的幼子;子女们缠绵膝下以享天伦。这种情和爱是割舍不断的,也是替代不了的。父母亲如果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或者是父母一旦离异,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刚开始,他们会将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也希望自己的双亲能日日陪伴在他们的身傍,随后,他们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排斥情绪,再接着就会发泄自己的不满,对别人的劝告听不进,甚至产生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本来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就有可能变成性格内向,行为怪僻,与家人不亲,与朋友不和,在家庭中不和谐,在社会上不合拍的独行者。
  
  3、由亲情缺失引起的社会问题。亲情,不仅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上,而且还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管理上。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有一部分父母对于孩子是重生养,轻管教;重放纵,轻约束;重金钱,轻亲情;重眼前,轻长远。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他们看来,家里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或者服务于“我”。而“我”则不必为他人付出什么。他们很少有机会与父母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更缺少那种面对面的循循善诱。父母在外面打工挣来的辛苦钱,本来是要供孩子好好念书的,可是,有些孩子却将这些钱轻易地奉献给了游戏厅的老板们了,有些孩子在家里不能满足资金供应的情况下,就几个人邀约在一起去偷别人的自行车换钱,来补偿自己经济上的不足。还有的孩子与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搅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上的一些不安定因素。试问为人父母者成天在外打拼为的是什么?是用金钱堆砌成一个社会的弃儿呢?还是用亲情打造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为人父母者何时才能睁开朦胧醉眼呢?
  
  二、亲情缺失的几种表现
  
  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有亲情缺失,也是不应该有亲情缺失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不得不外出打工;有的家庭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不得不挥手自兹别;有的为了在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不得不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商业纷争中去。他们或者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以及亲友,或者将孩子推给其中的一方自己去过消遥自在的日子,或者干脆甩点钱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料理自己。这些人到头来不仅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许多遗憾,而且也给孩子的心里投下了层层阴影。
  
  1、打工族的无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分工的细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明朗起来。农民为了彻底地脱贫致富,就把大部分农活都托付给老人和妇女,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有的家庭则干脆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夫妇俩一起出门挣钱。从比较效益上看,外出打工的家庭的确比死守着农田的农户致富的速度要快一些;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对家的牵挂增加了,与子女的亲情却疏远了;积累增加了,家的温馨却冲淡了;歉疚增加了,烦恼也增添了;衣食无忧了,孩子的成长却有些堪忧了。
  
  2、离异者的无聊。刚刚结婚的夫妇,生活是甜蜜的;有了小宝宝之后,更是增添了生活中的乐趣。然而,由于夫妇双方在结婚前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对方,由于各自在性格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令人难以接受的差距,由于有些人总是将另一位的缺点与自己所熟识的别家人的优点作比较,因而在家庭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个期间通常被称之为夫妇双方的磨合期。有的磨合好了,有的则磨合坏了。有一些虚荣心极强的女子和一些缺乏耐心的男子,他们认为离婚可以使自己获得自由。可是再婚以后,却又容易将新人与旧人作比较,总有一种“瓜园里选瓜,越选越差”的感觉。到头来,不仅伤害了自己,而且也极大地伤害了孩子。家庭重组之后,孩子是无辜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他们无论是随父,还是随母,都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更加没有快乐可言。有些人为了孩子,宁愿牺牲自己。等过了磨合期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反而觉得对方的一些个性特点,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些人缺乏那种互谅互让精神,意气用事,希望能组合更理想的家庭,结果既使自己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又把孩子推向了亲情缺失的无底深渊之中。
  
  3、有钱人的无情。有的人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事业办得更大了,人情味也更浓了,他们扶危济困,广施善举,为世人所称道;也有的人金钱多了,人情味却淡薄了。有些人是因为事业上太忙了,除了在金钱上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之外,其他的就什么也顾不上了;有些人则认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有了雇用保姆或者家庭教师,也就用不着自己操心孩子的事了。殊不知,金钱什么都能买,唯独买不来亲情。亲情,既是先天形成的因果关系,也需要后天感情的不断渗透和注入。金钱,既能为人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创造条件,也能将人们引入歧途。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放弃对亲情的培养和呵护,都将导致你终身的惭愧和悔恨。既然人们最终的选择不是金钱,而是亲情,那么,与其等到老了再回头理顺亲疏关系,倒不如从现在起就拿出一定的精力来关心一下自己的子女。钱与情,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有钱人如何医治自己的心理疾病呢?有钱的父母几时才能够将对孩子单纯的金钱投入改变成钱与情的双重投入呢?
  
  三、维系亲情的途径
  
  亲情,是亲人的依恋和关爱,是真情的奔放和涌动,是爱的传递和延续。人们不能因为要维系亲情而放弃工作,也不能沉醉于亲情中而忽视生活的其他方面,重要的是正确地面对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要紧的是留意自己是否忽视了亲人的感受,关键是要处理好钱与情的关系,分与合的关系,取与舍的关系。
  
  1、处理好钱与情的关系。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阶梯,也是家庭积累的主要目标。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依恋;亲情,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不经意的那份爱;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真心的倾注,真情的传递和真爱的延续。人们不能没有金钱,也不可能不要亲情。而要正确处理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有钱的父母不能做出无情的糊涂事。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能够有所作为。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又必须要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培养孩子。有些人是被动地为“钱”所困而不得不暂时地抛舍亲情;而更多的人则是主动地舍“情”而追求更多的钱。如果说那些为生活所困的打工族不得不背井离乡,上难尽孝于父母膝下,下难给子女慈爱尚且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那些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积累,从来不问亲人的感受的大亨们则应该予以责问了。难道孩子有了专职保姆和家庭教师就不需要父母的关爱了吗?难道过早地给予孩子提供奢侈的生活条件就有利于孩子成长吗?难道你就真的忙得连与孩子在一起吃一顿饭,聊一会儿天的时间都没有了吗?难道你不想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只有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一陪你的亲人们。经常地与孩子进行一些语言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给他们讲一些做人的道理。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气,引导孩子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地成长。有什么能比这些事情更重要的呢?有钱的父母未必就能处理好钱与情的关系。假如他们能够多一些亲情的注入,少一些金钱的堆砌;多一份亲人的温暖,少一枚铜臭的刺激;多一腔热情与关爱,少一些花天酒地。那么,你就会少产生一些由金钱带来的烦恼,多一些由亲情带来的快乐。二是宁可少赚一些金钱也不可少一丝真情。人们积累财富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社会作贡献。无论是出于哪一方面的意愿,人们对财富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的。正所谓“在世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既然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那么,就不能心存先攒金钱,后顾亲情的想法,而应该在积累财富的同时,拿出一定的精力去维系你与亲人之间的亲情。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们在一天天地长大,而为人父母者则在一天天地变老。当孩子们需要父母看顾的时候,我们会有一千个理由顾不来;而当我们有闲工夫来与孩子交流时,他们却已经不再是孩子了。而已经流失了的亲情,用再多的金钱也是弥补不了的。孩子小的时候,宁愿多要父母一元钱,也不愿多听父母的一句唠叨话;等到孩子长成大人的时候,则对唠叨多的父母更亲,对给钱多而相互交流比较少的父母反而没有太多的亲情。作为成年人应该更理智地处理好钱与情的关系。当你在咖啡厅与人谈生意,或者在酒桌上与人碰杯时,能不能省下一刻钟的时间回到家里与孩子说上一两句话呢?当你在牌桌上玩兴正浓时,能不能省下一个小时看一看孩子的作业呢?当你外出考察项目或者旅游时,能不能抽出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陪你的孩子玩一玩呢?多挤出一点时间来照顾孩子们,看起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其实也是不能不引起家长们高度重视的大事。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钱多与钱少,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这个家庭的生存;而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你这个父亲或者是母亲可有可无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三是用心比用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通常来说,人们总希望给自己的后人多留一些财富。在这种心态的左右下,人们往往容易步入“厚帛薄情”的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引导孩子保持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家长则应该给孩子做出榜样来,通过潜移默化来薰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于助人的崇高美德。无论你的工作有多么忙,都要把管教孩子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挂在心上;无论你有多么重要的事情要办,都要把在一定时期内与孩子的交流列入你的工作和生活日程;无论你有多少个理由,向你的后人传递亲情是比任何事都重要的理由。父母亲多给孩子一些亲情投入,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一些缺点或者错误,有利于他们不走或者少走前人走过的弯路,有利于他们较好地将自己融入社会,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他们跳出金钱的怪圈,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2、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当前,有些年青人,结合得快,分手也快。这种闪电式的婚姻方式,对自己不负责任,对配偶不负责任,对他们的孩子更是不负责任。要保持家庭的相对稳定,就要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既接受对方的优点,也接受对方的缺点;要影响对方的性格,也要适应对方的性格;可以给自己创造美好的明天,也可以给对方构建和谐的机会。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不要刻意改变对方的性格。性格是人们先天所固有的个性特征。正因为每个人均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才有这大千世界的各色人群。有关研究成果证实,有个性相似或者个性基本相近的人,但很难找到两个性格完全一致的人。在夫妻之间,不能试想在一夜之间就改变对方几十年以来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不能强求对方一定要百分之百地适应自己的性格,不能时时、事事、处处都以“我”为中心来安排生活。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三天两头地吵架,更不能因为夫妻不和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当双方发生不愉快的事之后,应该为了孩子而各自退让一步。这样做,无论是对孩子的情感,还是对整个家庭,都能起到积极的维系作用。其次,不必随意做出分手的决定。父母是孩子的双亲,一旦夫妻离异,双亲家庭就会变成单亲家庭。这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均有可能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当夫妻双方发生矛盾时,绝不可轻言离婚,也不必匆忙地做出分手的决定。而应该经过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再认识之后,谨慎地进行冷处理。如今两口子闹离婚,大多数人以性格合不来为借口。而每一个家庭都必须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合得来。夫妻在情感上合不来,你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为了孩子你是否也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呢?再婚以后你就一定能找到与你的性格完全合得来的人吗?如若不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别说夫妻的关系难以改善,恐怕要使自己融入社会也是难上加难。要创建和谐家庭,就要尽可能地包容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力促对方克服或者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和毛病,十分地珍惜共有的情感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购回柴米油盐,敲响锅碗瓢盆,架起争论的溝火,蒸煮爱的赞歌。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合,人们就会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夫妻就会由不合拍趋向合拍,家庭就会由不和谐奔向和谐。第三,不可任意采取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态度。一些家庭破裂之后,在法庭上,夫妻双方都争着要孩子,似乎他们这样做就是对孩子负责任,其实,对于离异的家庭来说,没有任何责任感可言。无论多么能干的母亲,没有父亲就不能成其为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无论怎样疼爱孩子,没有母爱,必然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夫妻双方不仅要从对下一代人负责的态度出发,尽可能地抹平夫妻之间的裂痕,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能认为有一方关照孩子就足够了,而自己则整天地沉迷于酒桌、牌桌和歌厅。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行为能力。为孩子做出榜样。
  
  3、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由爱和血缘关系凝聚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团体,是社会再生产和人类再生产的基础和基地。大多数人几乎用尽了毕生的精力在垒穴筑巢,总希望把自己的家庭建设得更好一些。他们一方面在苦心地经营着自己的“窝”,另一方面,却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牺牲爱情,淡化真情,抛舍亲情。近年来,随着农村打工族的增多,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要重视并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宁可多一些麻烦,也不可添一个文盲,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不能辍学。最好是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就近安排孩子就读。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要尽可能地给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方便。孩子能够跟着父母一起居住,能够在他们的身边上学。虽然会给父母增添很多麻烦。虽然说在白天打拼之后,晚上还要照顾孩子的起居,辅导孩子的学习,虽然说会使自己的体力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之下,但是,你会减少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你会在他乡感受到家的美好和温馨,你会为孩子能在自己亲手扶持下茁壮成长而欣慰。带着孩子在打工的地点读书,自己可能会累一点,成本可能会高一点,麻烦可能会多一点,可是在我们的努力下,孩子不会因为没有地方上学而变成文盲,不会因为亲情缺失而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不会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父母还不知晓。为了孩子,哪怕再苦再累,做父母的也是心甘情愿的。
  
  ②宁可多一些交流,也不可多一些遗憾。人之父母,没有一个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那些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虽然人在异地他乡,可在他们的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孩子们。有些家长不能将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又不得不经常地惦记着孩子。有条件的家庭,还能用电话问候一下家里的情况;在一些偏远山区,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农民工,一年也难得与家里联系一次;有些文盲农民工,连写一封家信都要请人代笔,与家里联系更是有着诸多的不便;特别是经常变换工种的打工族,即使他们的家人接到了他们的来信,也没有回复信件的固定地址。为了解决农民工与家人,特别是父母与孩子见面难,通讯联系难的问题,外出打工人员家乡的乡镇政府官员,应该详细地登记外出打工人员的联系方式。并且每个乡镇至少要安装一台电脑,安装视频视听设备,分期分批,定点定人安排打工人员与家人进行电话联系或者是视频对话。为身在异乡的打工人员提供更多的与家人交流的机会。打工族一般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在那里的网吧里,花上一两元钱,便可以上网聊天。当地政府也要着力改造这些网吧,把那些专门为了赚钱,不惜花钱下载游戏诱导少年儿童的黑心网吧改造成能够为劳动者服务的“心连心”网吧。只有把外出人员自己的努力,地方政府的努力与社会努力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解决亲情缺失问题,才能较好地造福于下一代。
  
  ③宁可少积累一些金钱,也不可舍弃一份团圆。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才,能够出人头地。即使是干不了一番大事业,也要将他们抚养成人。在这种心态的左右下,有的人是不管不顾,一心在外地拼命地挣钱,他们认为,有了钱,才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有的人则一直守在孩子的身边过苦日子,他们认为,虽然是苦了点,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常相斯守。其实这两种态度都不是积极的态度。在经济相对贫困的农村,想方设法能为家里多赚一些钱,这是应该提倡和支持的。但是,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却又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顾。在孩子的暑假期间,应该允许孩子到父母的打工地去一趟。一方面可以让孩子见识一下,父母在外挣钱的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通过交流使相互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孩子放了寒假之后,在外做工的父母亲,除了特殊情况以外,一般均应该提前回家与孩子们团聚。给予自己的孩子父母爱和骨肉情。通过两个假期的补偿尽可能地弥补平时的亲情缺失与理性的隔阻。尽可能地减少由亲情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家”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在顾家的前提下考虑家的长远发展,在发展中保持家的温馨。
  
  总的来说,情生于意,意存于心。只要每一个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知冷知热,知根知底,用情感化,用心管教,就一定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对孩子的亲情缺失问题,一定能够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

搜索关键词:
扫一扫,添加专家咨询微信

扫一扫,添加专家咨询微信
QQ:1906978888   电话:023-68860110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

重庆赏识赢教育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侵权必究   渝ICP备15009927号
投诉电话:13628382777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