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天为融入环境阶段
在此时期,学校除了安排专职的看护老师外,其它各老师也将积极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缓和情绪、熟悉环境,适应作息时间,学会内务整理,让孩子逐渐融入学校的集体当中。
第16-30天
当学生的心境平和下来后,逐渐开始行为矫正,军姿校纪讲解,队列训练,内务训练,作风训练,文化基础摸底,自律能力培养 增加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因为行为改变意识,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为优秀的素质打下基础。
从第二个月开始,进入教育阶段 :
教育内容细分为:心理疏导、感恩教育、身体素质锻炼、人格品质提升、励志教育、情感教育、国学教育、生活体验、自侓能力巩固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文化课跟进、不良兴趣淡化、树立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心理疏导开展:
覆盖于学员在校的整个学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改变叛逆、偏执、冷漠的心理。距离和时间让学员产生思念和内心的反省,孩子从没离开家庭,他们是不会想到父母的好,会觉得所享受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理所当然,所以当孩子远离了父母和亲人,在心理老师从侧面的引导下,学员们才会更多的进行忆念,进行反思,进行忏悔。
体验教育:
是不定期的进行,让学员去身临其境的参与,去亲身体会,去在现实当中感悟人生道理,学会沟通,懂得感恩家人、关爱互助。明白劳动的辛苦和不易,培养吃苦精神、锻炼做事的恒心和毅力。
身体素质锻炼安排:
在每天的晨练和两节体能训练课中,着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魄,促进健康的生长发育。改变一些孩子因长期生活没有规律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入校的每位学员,都将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执行,每天早晨都将被教官响亮锐厉的哨音吹醒,在这里,没有懒床,熬夜、通宵这些词……
不良兴趣淡化:
在孩子入校后,通过家长提供的孩子情况及与孩子本人的心理访谈,了解孩子的不良兴趣类型及沉迷程度,通过紧张有序、科学严谨的矫治方式逐渐淡化和消除孩子不良兴趣、习惯和行为。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一、转移注意力法所谓“转移注意力法”就是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其痴迷、盲从的目标向其他目标转移,以此来淡化其不良兴趣行为。
二、培养高雅的文化兴趣众所周知,培养良好的文化兴趣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崇的情操,还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区分“真、善、美”与“假、臭、恶”,认识不良兴趣行为对个人成长的危害以及对他人的伤害,
三、加强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素质”,这充分说明养成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作用,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其不良兴趣行为就会被淡化。
四、强化法制教育开展法制教育是淡化孩子不良兴趣行为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强化法制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让学生了解什么行为是法律不允许做的即违法的,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不良行为发展一定程度就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甚至会转变成犯罪行为,从而淡化其不良行为。
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
时间五个月,与其它各教育内容和谐一致,配合得当的同步进行。励志教育帮助在校学生增强自信,激发孩子自我提高的要求,使孩子们麻木的心灵,蒙昧的良知得以警醒,帮助他们净化心灵,反思自己。通过学校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知恩惜福,明白家人无私的关爱和良苦用心,做到能够理解、体谅、宽容、关爱他人,养成好的品性、习惯。